情欲,荀子,真性,喜怒,先秦

提問: 七情六欲是指哪七情哪六欲啊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《禮記·禮運》:“何謂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七者弗學而能。” 《呂氏春秋·貴生》:“所謂全生者,六欲皆得其宜者。”漢高誘注:“六欲,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也。” “七情六欲”之說古已有之,《禮記·禮運》:“何謂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七者弗學而能。”此處之“欲”或即下所說的“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”之“欲”,是說“飲食男女”是人性自然的要求,所以告子說:“食色,性也。”實際上先秦儒家論“性情”者有多派,王充《論衡·本性》中提到的就有五派,而所言五派可以說都是對孔子“性相近”的發揮,或言性無善無不善;或言性善;或言性惡;或言善惡混;或言善惡以人殊上中下。在《本性》中王充只講“六情”,如曰:“情有好惡喜怒哀樂”,而沒有把“欲”列于“情”之中。“六情”之說早在先秦已有,如《左傳》昭公二十五年云:“民有好惡、喜怒、哀樂,行于六氣”,(《禮記·禮運》“圣人所以治七情”《疏》引《左傳》昭公二十五年文為:“天有六氣,在人為六情,謂喜怒、哀樂、好惡”)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惡欲喜怒哀樂六者,累德也。”(此六者中有“欲”,“欲”為當即“好”之意)。荀子亦多言“六情”(見前引文)(漢《白虎通義·性情》亦言“六情”。) “六欲”之說,最初或見于《呂氏春秋·貴生》,文謂:“所謂全生者,六欲皆得其宜者。”漢高誘注:“六欲,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也。”此處所言“六欲”當指人的耳目口鼻等等的欲望,且對合宜的欲望是加以肯定的。在《呂氏春秋·情欲》中說:“耳之欲五聲,目之欲五色,口之欲五味,情也。”這就是說,在先秦典籍中大概還沒有把“情”和“欲”分開來看,或者把“欲”看成是“情”的一種表現,因此常常出現“情欲”連用的情形,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情欲未發,是人性本初。”《荀子·正論》:“……人之情欲是已。”《莊子·天下》:“以情欲寡淺為風。”但這三處“情欲”所指并不相同,《中庸》的“情欲”實指“情”,其善其惡視其是否能“和合”;荀子主性惡,故認為“情欲”為惡,如《正名》中說:“養其欲而縱其情……如此者雖封侯稱君,其與夫盜無以異”。莊子則否定“欲”,而肯定順自然之“情”的“情”,如他說:“無欲而天下足”,但卻認為“神人”“致命盡情”,(成玄英疏謂:“窮性命之致,盡生化之情,故寄天地之間未嘗不逍遙快樂。”)故人之“情莫若率”,“率”者“率真”也。因此在《莊子》中“性情”常連用(如謂“性情不離,安用禮樂”),甚至在《莊子》中有時所說的“性”(或“真性”),也包括“情”(或“真性”),例如《馬蹄》中說:“馬,蹄可以踐霜雪,毛可以御風寒,吃草飲水,翹足而陸,此馬之真性也。”“馬之真性”即“馬之真情”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iann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