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有,地榆,大便,可的松,肉芽

提問: 克隆氏病是一種什么病呀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關于克隆氏病診治的幾個問題 1.何為克隆氏病 克隆氏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癥。本病可累及胃腸道任何部位,但以遠端回腸和結腸最為多見,呈節段分布的全壁炎癥。有縱行裂隙樣潰瘍、非干酪性肉芽腫和纖維組織增生,也可累及腸道外。男多于女,以腹痛、腹瀉、腹塊、腸梗阻和便血為主要癥狀,且發熱、營養障礙、關節炎等。 2.克隆氏病怎樣用中藥治療? 克隆氏病的中醫治療是辨證論治。要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型證治。 (1)脾虛濕阻型癥見大便時溏時瀉,完谷不化,飲食減少,腹痛喜按,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,神疲乏力,舌質淡苔薄白膩,脈細弱。治宜健脾燥濕,化濕止瀉。 黨參10克,白術10克,茯苓15克,山藥15克,炒扁豆15克,陳皮6克,蓮子肉10克,砂仁3克(后下),薏苡仁15克,桔梗6克,敗醬草15克。 (2)肝郁脾虛型癥見右少腹或臍周脹痛,痛則欲便,便后痛減,大便稀溏,胸脅脹悶,噯氣食少,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、腹瀉,矢氣頻作,舌質淡苔薄,脈弦。治宜健脾化濕,疏肝理氣。 白術10克,白芍20克,防風10克,陳皮6克,茯苓15克,枳殼10克,烏藥10克,炒扁豆15克,木瓜12克,薏米15克,炙甘草5克,地榆15克。 (3)脾腎陽虛型癥見病久遷延,反復腹瀉,黎明腹痛,腸鳴即瀉,瀉后痛減,形寒肢冷,腰膝酸軟,舌質淡苔白,脈沉細。治宜溫腎健脾,化濕止瀉。 補骨脂10克,吳茱萸6克,肉豆蔻6克,五味子6克,益智仁10克,炒白術10克,茯苓15克,山藥15克,薏米15克,炙甘草6克,黃連5克,地榆10克。 (4)氣滯血淤型癥見腹部積塊,固定不移,腹部脹痛或刺痛,大便溏瀉,胃納不振,形體消瘦,神疲乏力,舌質紫暗有淤斑,脈細澀。治宜理氣活血,通絡消積。 炒五靈脂6克,當歸10克,川芎6克,桃仁10克,紅花6克,赤芍10克,烏藥10克,元胡10克,制香附15克,枳殼6克,甘草3克,地榆15克,敗醬草15克,紅藤15克,土茯苓30克,藕節30克,水煎服。克隆氏病克隆(crohn)氏病又名局限性腸炎、肉芽腫性腸炎、慢性腸壁全層炎,是一原因不明的疾病。其主要表現為全腸壁的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炎癥,可侵及胃腸道的任何部位,而以回腸最多見,多呈節段性分布。1、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了。可能與感染、自身免疫、遺傳等因素有關。2、臨床表現克隆氏病起病緩慢,病程較長,少數為急性起病。其臨床表現、病情輕重多和病變部位、程度及病期有關。(1)腹痛:是最常見的癥狀,呈間歇性發作,伴有腸鳴音增強,病變進一步發展,可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,此時常有腹脹,甚至出現腸型。(2)腹瀉:大部分人有腹瀉,大便次數與病變范圍有關,多為軟便或稀便,一般無肉眼可見的粘液、膿血。廣泛彌漫性小腸病變可有水樣便或脂肪瀉,與進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關。病變涉及結腸遠端時,常有里急后重,其表現潰瘍性結腸炎相似。(3)全身癥狀:體重減輕、貧血、低蛋白血癥、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及營養缺乏等。1/3病人有低熱或中等發熱,查體見腹部可有腫塊、局部壓痛等體征。(4)肛門及直腸周圍病變:膿腫、竇道、瘺管形成是克隆氏病常見的表現。3、診斷(1)青壯年患者,有慢性腹痛、腹瀉、發熱、右下腹壓痛及腫塊等臨床表現。(2)實驗室檢查:血白細胞數增多,可有血紅蛋白降低、血沉加快。糞便潛血試驗可呈陽性,如病變累及直腸和結腸可有粘液及膿血便。血清蛋白電泳及中ß2可升高。(3)X線鋇餐檢查:主要的X線表現為節段性腸段受累、常以回腸末端及右半結腸為主,病變的腸粘膜皺襞粗亂,可見廣泛的卵石樣充盈缺損,腸輪廓不規則,其邊緣可呈小鋸齒狀。部分患者可有瘺管及腸梗阻的X線征象。(4)纖維結腸鏡檢查:可見粘膜水腫,卵石樣隆起,伴有圓形、線型或裂隙樣潰瘍。兩處病變之間腸腔可呈正常。有的病人可有腸腔狹窄及腸瘺形成。活組織病理檢查可有助于診斷。4、護理(1)一般治療與護理:處于活動期的病人應臥床休息,應進易消化、富營養、高維生素飲食。病情嚴重者宜禁食,可用全胃腸外營養治療。注意及時糾正水、電解質平衡失調。貧血、營養缺乏者,予以補充維生素B12、葉酸及輸血和白蛋白。腹瀉嚴重者,注意肛周皮膚護理,注意觀察大便的性質和量及出血情況,及時與醫師聯系。(2)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(SASP)對本病有一定療效,特別對結腸克隆氏病。此藥口服后在腸內分解為5-氨基水楊酸,起到消炎作用。服藥后可有惡心、嘔吐、皮疹、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。用藥期間應定期復查血象。(3)腎上腺糖皮質激素,此類藥物可以抑制炎癥和免疫反應,減輕毒性癥狀,可靜脈用氫化可的松或口服強的松等。在用此類藥物時必須按醫囑進行,不能隨意加減、停服或因各種原因而漏服藥。(4)灌腸治療:病變在左半結腸者,可用琥珀氫化考的松每晚灌腸治療,也可試用其它中藥灌腸,治療方法詳見潰瘍性結腸炎。(5)瘺管的治療和護理:瘺管形成是克隆氏病常見的表現。內瘺可通向其它腸段或臟器,外瘺可經腹壁、肛周通向體外。腸瘺發生后易引起感染和消化液丟失,造成水、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失調、營養障礙和腸梗阻。所以,腸瘺的治療應包括糾正水、電解質失衡,補充營養,糾正貧血,控制感染和預防并發癥。①補充營養、糾正水與電解質失衡。②控制感染、預防并發癥。腸瘺后排出的腸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,造成腸瘺周圍組織糜爛、感染和出血。腸穿孔可致腹腔內膿腫、膿毒敗血癥,病人抵抗力低,容易使感染擴散,危及生命。吸引療法可使腸液不外溢,不使周圍組織糜爛、防止感染。一般用雙腔管作負壓吸引。要準確記錄24小時引流量及其性質,保持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,及時更換潮濕敷料。瘺口周圍的皮膚,可涂一薄層氧化鋅軟膏,其附著力強,并有收斂和抗消化液腐蝕作用。漏出的腸液腐蝕血管,可引起嘔血、便血,或瘺管出血。在臨床護理中,應仔細觀察,及時發現病情變化,及早做出相應的處理。經內科治療無效者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,但由于手術后復發率高,手術適應癥一般限于有腸穿孔,完全性腸梗阻瘺管和膿腫形成或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和癌變時。5克隆氏病的治療近年來,常用以下方法治療克隆氏病:  首先,在活動期口服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 2~6g/d,分4次服用,一般3~4周見效;維持量1~2g/d,一般口服1~2年。或口服5-氨基水楊酸微顆粒,每次0.5g,每日3次,對結腸病變療效尤佳。  另外,每天口服強的松30~60mg,10~14天以后漸減量,直至每日5mg維持。如用6-甲基強的松龍,開始每天給48mg,逐漸減至每日12mg,維持2年。不能耐受口服者,急性期可用氫化可的松200~400mg或ACTH120單位靜滴,14日后改口服強的松維持。對直腸病變可用倍他米松5mg 或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鹽20~100mg保留灌腸,還可與SASP、錫類散等藥物一起合并灌腸。   其他藥物如:硫唑嘌呤每日1.5mg/kg體重,分次口服;也可口服6-巰基嘌呤,對慢性復發病人,療程約1年;尚可使用環胞菌素A及免疫增強劑如左旋咪唑、干擾素、轉移因子、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制劑。采用滅滴靈、廣譜抗生素及抗結核治療者也有報道,但療效評價不一。   本病半數病例最終需作外科手術切除病變腸段,5~10年內有部分病例可能仍需再次手術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iann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